2025年4月1日,欧盟委员会对15家跨国汽车制造商及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(ACEA)开出了总额达4.58亿欧元的反垄断罚单,揭开了该行业持续15年的报废车辆(End-of-Life Vehicles, ELVs)回收领域系统性垄断协议。此案不仅刷新了欧盟环保领域反垄断处罚的纪录,更因其复杂的行业协作机制和深远政策影响,成为全球竞争法实践的重要标杆。
一、案件背景:15年垄断协议如何运作
1. 涉案主体与时间跨度
涉案企业:包括宝马、福特、本田、现代/起亚、捷豹路虎、马自达、奔驰、三菱、欧宝、雷诺/日产、斯特兰蒂斯(含欧宝)、铃木、丰田、大众、沃尔沃等16家车企及ACEA协会。
时间线:垄断行为自2002年5月29日持续至2017年9月4日,横跨15年。部分企业如现代/起亚、捷豹路虎母公司塔塔等自2006年后陆续加入。
2. 两大核心垄断策略
(1)“零处理成本”协议体系
车企集体拒绝对报废车拆解企业支付处理费用,宣称“拆解业务已具盈利空间”。
通过ACEA组织共享与拆解商的敏感合同信息,协调对下游企业的谈判策略,导致欧盟近八成授权处理中心长期亏损运营。
(2)环保信息披露压制
系统性弱化新车可回收率数据披露要求,规避再生材料使用说明义务。
通过制定技术标准限制环保技术创新,使消费者无法基于回收性能做出购买决策,变相降低车企合规压力。
3. 行业组织的关键角色
ACEA作为协调平台,15年间组织37次专项会议,并建立加密通讯系统交换商业敏感信息。其行为被认定为《欧盟运作条约》(TFEU)第101条禁止的“垄断协议促成者”,最终被单独罚款50万欧元。
二、法律框架与处罚逻辑
1. 违法认定依据
《欧盟报废车辆指令》(2000/53/EC):明确车企需承担回收成本兜底责任,并履行环保信息披露义务。
《欧盟运作条约》第101条:禁止限制竞争的协议及协同行为。本案中,车企通过信息共享与行为协调,实质削弱了回收市场的竞争活力。
2. 罚款计算机制
基准依据:采用欧盟2006年《罚款指南》,综合考虑违法行为的持续时间(最高权重)、地理范围、涉案车辆数量(约2.5亿辆)及企业市场份额。
3. 宽大处理机制:
奔驰:因2019年主动举报卡特尔,获得100%罚金豁免(原应罚3500万欧元)。
斯特兰蒂斯、三菱、福特:配合调查并提供关键证据,分别获50%、30%、20%罚款减免。
4. 和解程序:所有企业承认违法并接受和解,获10%罚金减免。
三、监管升级与行业冲击
1. 跨国执法协同机制
欧盟委员会与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(CMA)联合调查,首次实现“一案双罚”——CMA同步对同一行为开出罚单,凸显后脱欧时代反垄断执法协作的深化。
2. 政策工具箱扩容
碳排放柔性机制:允许车企在2025-2027年通过购买碳信用额度临时达标,缓解技术转型压力。
充电基建基金:中期财政框架追加50亿欧元,加速欧盟充电网络覆盖率(目标2030年达100万座)。
战略原材料审查:启动电池锂、稀土等关键资源供应链反垄断调查,防范新型卡特尔风险。
3. 汽车产业重构压力
随着欧盟新规落地,汽车产业正面临三重结构性挑战:
成本端:车企需自行承担报废车辆回收费用,预计每辆车生产成本将增加200至300欧元,这一变化可能加速中小型车企的市场洗牌;
技术端:再生材料使用比例披露要求从当前平均15%提升至2030年的30%目标值,推动行业材料技术创新;
商业模式转型:以往以新车销售为核心的盈利体系,正在向涵盖回收、再制造、电池梯次利用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演变,倒逼车企加快构建闭环回收网络体系。
四、案件启示与合规建议
1. 欧盟监管趋势研判
绿色竞争法体系化:环境要素正式纳入反垄断审查框架,未来电池回收、绿氢等领域或成执法重点。
行业组织风险凸显:标准制定、数据共享等传统合作模式需设置“合规防火墙”。
2. 企业应对策略
双轨合规审查:建立环境政策与竞争法合规联动机制,定期开展绿色供应链风险评估。
信息披露重构:开发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系统,ESG报告需经第三方审计验证。
宽大制度预案:制定内部举报流程,争取在跨国调查中抢占先机。
结语
此次4.58亿欧元罚单,标志着欧盟竞争政策与碳中和战略的深度融合。在“绿色反垄断”时代,企业唯有将环境合规嵌入竞争策略,方能在监管风暴中稳健前行。正如欧盟竞争专员Margrethe Vestager所言:“可持续发展不应是垄断者的挡箭牌,而应成为创新者的竞技场。”这场汽车产业的合规革命,或许才刚刚开始。
来源:武大知识产权与竞争法
|